考古研学游大有可为
时间:2024-09-12 信息来源: 运城日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辕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、商早期的青铜爵杯、禹王城遗址的陶范……自夏都体育中心的夏墟文明展区对外开放以来,前来参观游学者络绎不绝。他们化身“考古学家”,从147件(套)馆藏文物中,沉浸式品鉴皇冠足球90比分:的历史发展脉络,让文化遗产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。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,人们“出门看世界”意愿不断增强。特别是近几年,文博类电视节目热播,考古工作逐渐走进公众视野,以考古为主题的研学游成为“香饽饽”。这既体现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,也是将历史鲜活起来并推向大众的一次重要尝试。
游目千载,对话古今。作为“国宝第一市”,运城考古遗址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类型多样、年代跨度大,涵盖从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不同历史阶段,成为考古研学游蓬勃发展的驱动条件。今年暑期,我市推出的5条研学旅行线路中,考古研学线路就有4条,分别是华夏寻根之旅、古建遗存之旅、国宝文物之旅和黄河诗词之旅,将散落的文物与考古遗址“串珠成链”,使得考古从“高冷”走向大众,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
考古研学游,基于“考古”,重于“研学”,形于旅游,因此要“研之有物”“学之增智”“游之有趣”。一方面,要实现“颜值”与“内涵”并重,在满足游客对视觉追求的同时,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蕴含的思想理念、人文精神、价值观念、道德规范,更多传递考古知识和文化内涵;另一方面,需要做好科学规划,在开发考古研学资源时,充分考虑遗址的特点和保护需求,制订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方案,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等技术,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、增强体验感。
吉光片羽,一眼千年。每一处遗迹、每一页历史、每一件文物,记录着过去、映照着当下、启迪着未来。推进专业的考古学知识、考古资源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需要搭建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,如此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。 (柴瑜竟)